關注宇力半導體資訊,了解最新動態
last news
目前來說,國產芯片還依賴于進口,其核心技術一直在幾家大廠手中,想要改變這個局面,就需要自行研發投入,這樣才能縮短之間的差距,芯片在未來很多領域會被廣泛的作用。而且,現在是5G時代,芯片更是重中之重。國內的芯片市場究竟如何,有相應的發展潛力嗎?
1、芯片老司機眼中的國產替換
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模擬芯片市場預計將達到約2962億元,2022年國產芯片取代將增加5倍,取代率將達到40%-50%。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經常往返于臺灣和大陸,今年以來我明顯地感受到國產替換的速度:越來越多的企業會主動尋求“備選方案”,國產替換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在國家戰略層面,2014年《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將半導體產業新技術研發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各地陸續出臺了產業集成電路產業政策、基金促進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以往國內企業的芯片供應鏈中美系企業多占比重較大,受限于成本等其他因素,國產芯替代歐美芯并沒有那么容易,從目前的國際形勢來看,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國內公司的需求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比例越來越高。
人才是推動在國產芯發展的重要驅動,從臺灣以往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20年前,90%以上都是美系芯片的市場,也是在那個時候人才開始往臺灣流動, 一批芯片公司在臺灣成立,臺灣形成了一個非常完整的產業鏈,帶動了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大陸的半導體產業也是如此,最近十幾年來,海外人才和臺灣企業開始回國創業,中國芯在最近幾年實現了質的發展;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芯片產業的人才缺口仍舊很大,2017年發布過《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6-2017)》,指出我國集成電路有40萬的人才缺口,目前來看這個數據有增無減,人才是國產芯持續向前發展的動力源泉。
在廠家規模方面,國產半導體廠商規模化涌現:從2018年1698家到2019年3000+家。
2、國產替換的驅動力
首先是新應用帶來的需求紅利。最近幾年,爆發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無人駕駛、虛擬現實(VR)、人工智能(AI)、物聯網等。政府推動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以杭州為例,在政府的支持下,水表和電表的物聯網化就是在政府的推動下進行的,提高了以往人工抄寫電表的效率,同時也為公眾提供了便利,國家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時候,國產芯片的替代率會越來越高。
其次是貿易戰帶來的供應鏈安全威脅加速了國產替換的進程。中美貿易摩擦以來,國內的廠商對供應鏈有了危機意識,會提出很多備案需求,這也是芯片公司彎道超車的機會,在備案上夯實技術,在經過供應鏈審核之后,“備案”獲得“轉正”的機會較大。對于終端廠商的采購來說,在中興、華為供應鏈斷裂、核心零部件受制約等一系列事件后,在供應商考核中會更加關注企業的安全性和能力,當前供應鏈體系正在由歐美芯向著以國產芯為主導的亞洲供應鏈過渡。
3、國內廠商的技術能力和服務能力突飛猛進。
在我看來,臺灣在過去20年的前10年電子業的服務能力還不錯, 大陸在服務方面的進步更是實現了質的飛躍。美系的產品雖然有價格優勢,但把一個硬件賣給客戶不單單是一個產品,還包含了技術能力和跟服務能力。很多時候,并不是價格就能決定一切,后期的配套服務也是客戶考量的重要因素。
Copyright ? 2015-2023 紹興宇力半導體有限公司
浙公網安備33060202001577
浙ICP備2020037221號-1
技術支持:藍韻網絡